位置导航:发展战略

学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处副处长 栾大凯 来源: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发布于2017/03/2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个定义体现了人才的专业性、价值性和时代性。按照这个定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工程科技工作的人员都应归属于人才的范畴。“培养”从语义上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因此,本文主要从教育培训工作的角度,谈谈学会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学会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于1936年。学会创立之初提出了“联络机械工程同志,研究机械工程学术,并努力发展机械工程事业”的宗旨,充分体现了学会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教育培训是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学会现行章程所规定的业务范围内,有三项与人才培养有关。
  学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继续教育是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会员的有效形式。1983年,学会举办了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采用合作教育模式开展机械工程师的系统教育和短期教育培训,至今接受系统继续教育近20万人,短期培训约5000人。90年代,学会响应国家创办新兴学科和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通过自学考试委托开考形式,在国内首创“机电一体化”和“工业工程”专业,为国家培养自学考试本科生约15000余名。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是学会人才培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从80年代起,学会就启动了焊接、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认证工作,目前焊接和无损检测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已实现了国际接轨。90年代,学会受原人事部、机械部的委托,开展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职称)评审条件”编制和“机电一体化继续教育科目指南”课题研究。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服务贸易需要,学会提出了技术资格认证与职业发展教育相互衔接的工作思想。
  二、建立“三位一体”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2001年,学会承担中国科协《我国加入WTO后机械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对策的研究》课题,建议“应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资格认证一定要和继续教育挂钩,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保持工程师的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经过十余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师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或称为职业发展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机械类工程教育认证
  2016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加入了工程教育本科学位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国际认可,为我国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国际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从2006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启动之初就参与此项工作,是中国科协系统首批参与试点工作的学会,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系建立过程中承担了许多开创性和试点性的工作任务,多次圆满完成接待《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组织观摩考察的任务,是首个获得政府认可承担分委会秘书处的学会。截至2015年底,共认证了44所高校63个专业,约占到全国认证总数10%左右。
  (二)工程师资格认证
  2003年,中国科协批准学会开展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试点工作,采取“培训——考试——认证”三分立的工作机制。在学会理事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发动专业分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工程学会共同参与此项工作。在28个省区市建立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分中心,组织10个专业分会开展了相应专业的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制定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和《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编制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管理体系文件》、《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等管理文件和考试辅导材料。承担了多项中国科协委托的关于国际注册工程师制度研究课题。积极推动企业认可和社会认可,目前有100多家企业以书面形式对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表示认可。为了建立国际等效的工程师认证标准,学会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英国营运工程师学会签订了工程师资格互认合作协定,开展互认试点。到2016年11月份,已经认证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工程师30000余人。
  (三)继续教育
  学会总部及专业分会每年按计划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为广大会员和机械行业科技工作者职业技能、知识的持续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各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每年也面向所在地区开展大量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通过函授、短期面授、网络培训辅导等方式,开展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专业技术高级研修班、专题培训、科普教育等多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活动。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至2014年,举办各类培训班近千次,培训数万人。
  三、对学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一)站在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待学会的人才培养工作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工程教育认证是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工程师资格认证是提供多元化人才评价方面的供给,继续教育是提供工程科技人员职业发展渠道供给。三者之间又形成有机联系,总体是为提高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质量提供供给。因此,要站在供给侧改革的高度,进行学会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
  (二)找准人才培养工作的抓手
  1. 业界参与。学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产业界的参与。关于这一点,可以从马车模型的角度进行理解。工程科技人才的教育和质量评价是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合作开展的,在这里,可以把教育界和产业界看作是马车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不一样大,马车就跑不快,甚至容易跑偏。比如现在,高等教育主要是教育界的事情,企业虽然对高校毕业生质量不太满意,但其本身对高等教育参与不多,因此,要发挥学会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要的是调动更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此外,为了使马车按照正确的道路行驶,需要驾驶者把握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政府、科协、学会协同起来,制定正确可行的政策。
  2. 承接职能。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作为学会可承接的四项职能之一。从这项工作的实施情况看,目前国家主要按照改革和规范两条主线在推进。在改革这条线上,从2003年到2016年,国家发布很多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另外一条线是规范,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2014年以来分7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国务院设置的职业资格已取消70%以上,2015年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发布。从这两条线来看,已经能够看出人才评价改革路线图,清理规范先行,逐步建立清单,最终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这其中,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是工作重点,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有国际同行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对此,科技社团要清醒的认识到,承能,承接的是如何真正把人才的能力评价出来,如何以评促建,通过评价引导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在这个时期,应该更要坚持学会的学术共同体属性,以我为主,在人才评价方式、评价标准方面的建设做大量的工作。
  3. 标准建设。学会对于工程科技人员最大的支持是从一个标准的角度,对于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引导。工程教育有认证标准,提出对于本科毕业生的12条能力要求,资格认证有资格认证的标准,这个标准对工程师能力建设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工程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能力标准明确自我职业发展方向。科技社团的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应该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从标准上做到三个体系之间的衔接。
  4. 平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科协要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学会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型的组织,在当前应该要进一步发挥枢纽型的作用,打造大平台。目前,学会已经逐步在向这个方向迈进,比如,学会近年来持续开展机械行业人才状况调研,以“校企会合作”的方式参与到职业教育专业办学,以及组织各类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等。2016年,受教育部的委托,学会联合有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按照“共建共享,互惠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针,以大平台的思路来推进这项工作。此外,针对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学会系统继续教育工作也在转型升级,出台了关于加强学会系统人才工作的意见,希望能够整合全学会的系统资源,打造学会的继续教育品牌。
  四、小结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从这个角度上讲,学会做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可能是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最大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质变和不确定时代。学会作为一个具有80年历史的学术团体,要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创新文化培养的6大要素是深挖需求、充满好奇、独立思考、异想天开、甘愿冒险和坚韧不拔。学会应该按照这6大要素,深挖工程科技人才成长需求,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弘扬长征精神,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项工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