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发展战略

加快构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体系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 盛朝迅 来源: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发布于2017/03/28

  一、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矫正市场扭曲,促进创新,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既包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也包括更加集约化配置的要素供给和有效制度供给。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将有助于形成一批创新主体、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供给侧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产品、优质产品的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主要任务与开放高效创新体系构建紧密关联。一是做好“去产能”的加减法要求构建开放高效创新体系。“去产能”不等于“去产业”,在部分产能出清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创新驱动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把提高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加快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以及走精品高端路线等方式达到“去产能”的目的。
  二是“降成本”的最大潜力是通过创新提高供给侧效率。客观而言,简单依靠压缩成本增长的空间有限,降成本的最大潜力还是通过创新提升供给侧的效率。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难以逆转,唯有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冲成本上升压力。应坚持降成本与提效率“双管齐下”,切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提高要素产出效率,以效率提升降低相对成本,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补短板”在产业方面的着力点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创新型企业较少,在制度、营商环境等方面与领先国家差距较大。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方面需要“补短板”的重点领域,也是下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四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安排是构建创新体系的重点。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竞争,科技创新成果和新兴产业能否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安排,构建有利于创新成果涌现的高效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有助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二、如何构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放高效创新体系
  我国已基本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等相互支撑的创新体系,但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亟需明确思路、找准痛点,以务实的改革措施推进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的构建。
  据此,我国构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放高效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五大支柱”,一个体系是指:着力构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人才支撑、制度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五大支柱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支撑,以新型科研机构、中介组织、联盟和服务机构等为基础,以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首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推动科技创新由技术供给导向型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发体制。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提高企业对国家科技计划、应用导向的科技重大专项方案等决策参与度。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二是夯实人才等要素支撑。要把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作为提升人才发展活力的重点。坚持价值导向,完善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其创造性劳动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紧密联系,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实施灵活高效、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政策,按照创新的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软硬环境支持,重点是培育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和“专业、专注、极致、精细”的工匠型人才。
  三是加快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中心。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以新的机制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要紧密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努力打造贯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创新体系的高效衔接。
  四是培育鼓励创新的生态环境。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的立法进程,修改不符合创新导向的法规文件,废除制约创新的制度规定。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激发创新的原动力。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强科学教育,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创新者。
  五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强化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两权”保护,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制度,大幅度提高权利人胜诉率、判赔额,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侵权易、维权难”的状况。完善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分类评价,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形成绩效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