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发展战略

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和流动趋势及我国引进人才政策

作者: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评价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刘云 来源: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发布于2017/03/07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全球高端科技人才跨国流动的频率加快、规模日益增大,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是主要国家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
  我国实施开放的国际化人才政策,高端科技人才跨国流动的基本方针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
  高端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
  从全球研发人员的规模来看,中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截至2013年,按全时当量统计的欧盟28国研究人员总量为173万人年,中国研究人员为162.4万人年,美国125万、日本66万、俄罗斯44万、德国36万、韩国32万、法国26.5万、英国26万。2010年全球授予的科学与工程领域博士学位中,美国授予了大约5.7万,中国紧随其后约4.8万,俄罗斯2.7万,德国2.6万,英国2万、韩国1万。
  在高影响科学家全球分布方面,汤森路透发布《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分析2002-2012年全球论文引文数据,列出了3215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我国虽然处于第四位,但占比较低。
  在高被引学者的合作网络特征方面,中国学者与他国学者间的合作网络规模、网络密度都在不断提升,但合作主要集中在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与大部分国家的合作较为松散;有跨国流动经历的学者国际科学合作网络规模、密度、国家间合作强度都超过没有跨国流动经历的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科学合作网络的中心趋势在减弱,核心国家对整个网络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三个地区学者的国际合作规模都越来越大;无论是合作广度还是合作深度,美国在各学科领域高被引学者的国际科学网络中仍占据主导位置;有跨国流动经历的学者是各学科领域的核心力量,对各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全球科技人才流动特征
  从宏观上来看,人才跨国流动对国与国之间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流动对人才自身发展也非常有益。总体来看,瑞士学者的流动率最高,接近20%的学者有国外机构工作的经历。日本、巴西和中国学者的流动率持续低于5%。
  华人及有留学背景的高端人才,在人才流动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桥梁和催化作用。一开始可能是把国外最先进的理念、技术、知识引入国内,跟国内嫁接合作,后来同时把国内一些最先进的东西也带到了国外。
  中国高端科技人才跨国流动的总体特征包括:跨国流动学者有博士后经历的比例较高;大多有跨国流动经历,工作流动和公派流动平分秋色;跨国流动多发生在攻读博士学位和公派研修阶段;主要流向以美国为主的科技发达国家;海外国家流动频次在1-2个国家之间;超过70%的科技人才计划专家有跨国流动经历。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引进海外人才政策及中国引才政策
  我国从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各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这块我们重点讲从现在尤其是全球化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开放性的国际化人才政策是各国一些通行的做法。中国也不例外,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科技大国要向科技强国迈进,这个“强国”内涵下有很多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和新的方式,人才方面的国际化、全球化是重要的特征。
  我国80年代初甚至90年代初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坚持开放的海外留学政策,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90年代中后期提出“不为我所有,但是为我所用”。21世纪初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我国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目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坚持“一个龙头、三位一体、突出高端、团队引进”。现在整体来看,我国人才流动经历了从流出到回流再到环流这样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阶段,但是高技术人才还处于从多流出到少回流的过渡阶段,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环流状况。
  四、中国引进人才和科技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人才引进与发展需求相脱节;
  ? 引才政策趋同,高端人才引进重数量轻实效;
  ? 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 缺乏对海外高端人才分布情况的准确把握;
  ? 引进海外人才与使用国内人才不协调(引进女婿、气走儿);
  ? 海外引才政策执行的落地难和服务的不到位;
  ? 海外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不完善(水土不服);
  ? 创新创业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 评价导向单一,重引进,轻跟踪评估;
  针对人才引进问题的建议
  ? 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扶持专业化人才猎头组织;
  ? 建立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机制;
  ? 有效发挥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主导作用,人才引进要以用为本;
  ? 创新人才集聚机制,探索创新创业项目引才、以才引才新路;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培育和集聚顶尖创新人才;
  ? 加强以高端科技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吸引海外青年优秀博士后;
  ? 完善引进海外人才的绿卡和移民制度;
  ? 创新海外人才服务模式;
  ? 改善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活文化环境;
  ? 保持内外人才的政策公平;
  科技评价的问题
  科技评价方面的问题可以总结概况为“八重八轻”: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重跟风轻探索,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轻技术,重个人轻团队,重成果轻推广。
  针对科技评价的建议
  一是国家科教政府管理部门协同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制度设计,加强对各级科教管理部门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和执行的监督和评估,对违背政府科技评价政策导向的科技评价行为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
  二是国家加大对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的稳定支持力度,减少因竞争性经费过多,造成科研人员为应付各类竞争性项目评价而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政府在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给予更大自主权和提供更多稳定科研经费的同时,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学术评价制度,并加强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整体绩效评估。
  三是切实取消把SCI论文数量、引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指标作为评价个人和项目水平或质量的标准,并与奖酬脱钩,而不进行实质性的以质量和创新价值为导向的“价值评议”(Merit Review)的做法。对科研人员和项目成果学术价值的评价一定要回归到采取国内外小同行评议的方式。
  四是除少数针对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外,切实减少、合并或逐步取消40岁以上的名目繁多的各类人才计划,恢复人才成长的自然生态,避免人才帽子过多带来的如过度马太效应、学术价值取向偏离、急功近利等弊端。
  五是切实改变基层单位学术组织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弱化的局面,优化基层学术机构的学术评价环境。跨学科的大同行学术组织实际上无法对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贡献做出实质性的价值评价,只能凭借“论文指标”进行简单的“计分工”式的方式进行表面形式上的评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